畅谈无线网络发展历程以及应用安全4
Part3 无线网络的应用时代
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最终需要在应用层面上得到用户的充分认可。时至今日,无线传输标准可谓百家争鸣,除了最容易想到的无线局域网,用户也将能在不同的领域应用这些新技术,包括硬件设备与应用软件两方面。
音频也要无线化
世界影音巨头LG、飞利浦、索尼、先锋、三星,以及国内专业家庭影院生产商都已经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无线音响与无线家庭影院产品。这些新颖的红外线无线、蓝牙无线、WiFi无线应用,为家庭影音娱乐提供了多元化的解决方案,让装备的空间组合更自由协调。
所谓无线发烧音响与无线AV产品,也不过是以红外线、蓝牙和WiFi无线信号传送替代了家庭影院主机与音箱之间的线缆连接。因此,与传统家庭影院不同,无线家庭影院必须配置无线发射及接收装置。主机先将需要输出的音频信号进行转换,通过无线方式发射。而具有信号接收功能的无线音箱则在接收信号后分离出音频信号,然后将信号放大并推动音箱扬声器发出声音。
目前,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红外线无线传输利用红外线波段的电磁波来传送数据,通讯距离较短,传输速率最快可达16Mbps。目前广泛使用的电视机或VCD机等家电遥控器几乎都采用红外线传输技术,只不过此时是窄带红外技术。蓝牙有着全球开放的自由频段2.4GHz,有效传输速度为721kb/s,数据传输速度1Mbps,2.0版本的蓝牙技术甚至达到3Mbps。蓝牙技术具有电磁波的基本特征,没有角度及方向性限制,可在物体之间反射、绕射,传输速度快,并有较大的功率,电波覆盖半径约为25米左右,应用到家庭影院中正合适。
WiFi即“无线相容性认证”,目前已出现多个标准。802.11b标准在理想情况下的传输速率为11Mbps,802.11g标准的理论传输速率也达到54Mbps。但在实际使用环境中,它们的传输速率也只有理论速度的一半左右。然而即便如此,用于音频传输也已经绰绰有余,此时可以很好地摆脱对线缆的依赖。
但是,有些发烧音响爱好者怀疑无线传输是否能够保证音质。其实,无线传输的表现毫不逊色。现在市场上几款名家无线家庭影院产品,无论是红外线无线、蓝牙无线传输,还是WiFi无线技术方式,都有着很高的无线技术含量,并且都运用了自家的独门技术,无线传输的表现能力相当出色,能够确保连续和及时地传输数字影音讯号,不会出现讯号延迟停顿现象,音质清晰完美。
剪掉PC外设与数码设备的连接线
每当搬运电脑时,整理错综复杂的数据线总是令你疲惫不堪,而一旦所有的外设都能以无线方式工作,那么其便捷性将令人拍案叫绝;每当给PDA以及数码相机等设备传输数据时,麻烦的连线也总是让我们心烦不已,此时无线传输方式自然能够令人心旷神怡……事实上,无线传输技术不仅仅是局域网应用,与数码以及外设之间的互连同样有着很大的必要性。
在WiFi上取得巨大成功的Intel显然已经看到了这一契机,因此也成为Wireless USB技术的主要倡导者。Wireless USB(无线USB)接口技术是定位于目前USB 2.0的无线版。Wireless USB接口技术在4米内的数据传输率能够达到480Mbps,而在10米距离上能够实现110Mbps的数据传输率。从峰值数据传输率来说,与现有的USB 2.0相同,比IEEE 1394的400Mbps数据传输率来得高。
Wireless USB最大的特色是“无线”,这是目前的USB 2.0和IEEE 1394设备无法比拟的。此外,Wireless USB技术比起现在的有线USB技术另外的特点是强化了对于流媒体数据传输的性能,因而可以更快地进入此前属于蓝牙领地的无线PC、数码相机、PDA、打印机、键盘和鼠标产品领域。
Wireless USB实际上是UWB超宽带无线技术的一种,界于蓝牙与WiFi之间,可让数码家庭应用中PC与家电产品或是周边设备可相互以无线方式传输数据,替代目前的USB 2.0以及IEEE 1394等有线传输技术和蓝牙低带宽传输技术。UWB规格的传输速度达到480Mbps是蓝牙的100倍左右,是基于许多数字电子产品出现后,对无线个人局域网(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WPAN)需求日益提升而提出的传输技术,最终目的是要让机顶盒、数字电视、LCD显示器、MP3播放机、PC、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等数码影音产品都可通过UWB无线网络相互传输数据。
由于市场看好UWB将打通数码家庭应用最关键的设备与设备近距离数据传输功能,带来庞大商机,因此Intel与德州仪器结盟,企图主导UWB的规格走向,而通讯芯片大厂摩托罗拉则是并购UWB芯片领导厂商XtremeSpectrum,与Intel相互抗衡。此外,UWB也可以应用为Wireless IEEE1394,只是这项标准的普及应用还有待时日。
无线应用软件极具潜力
软件产业的发展必须打开新思路,由无线潮流所带来的全面洗牌无疑是一次新的机会。
聊天软件:腾讯领先一步
OICQ是腾讯公司自主开发的基于Internet的中文即时通讯软件,并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注册用户群。OICQ不仅是网络虚拟呼机,它还可以与无线寻呼、GSM短消息、IP电话网互联。更为重要的是,如今腾讯已经充分融入了2.5G时代网络。在GPRS手机以及CDMA手机上,通过移动运营公司网络实现OICQ应用已经变得轻而易举。由于有着巨大的客户市场份额并且已经与移动通讯运营商充分合作,因此腾讯已经在3G时代到来之前做好了一切准备,届时推出3G版本的无线即使聊天软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多媒体技术:呼唤编码革命
当3G时代普及时,传输带宽将会有很大的改善,此时自然让无线网络视频点播变得更加切实而可行。然而令人感到尴尬的是,一场流媒体技术大战最终竟然演变为高画质编码大战,以微软、RealNetworks以及苹果为首的三大公司纷纷选择面向高端高清晰度视频编码,反而并未更新适用于低传输率的流媒体编码技术。目前已经有几款支持WCDMA标准的手机上市,然后优秀编码技术的匮乏使得应用范围大幅度局限。业界现在通行的RM、ASF以及MOV都并非是无线窄带流媒体的最佳选择,更为出色的多媒体编码技术呼之欲出。
浏览器之争:资源结合最重要
无线网络应用期待强势浏览器的出现,继而统一网页转换标准。如今新出现的.mobi域名后缀已经预示了今后这一应用的广泛前景,因此开发商们已经到了最后较量的时刻,此时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就等于得到了业界标准。此外,普通软件开发商也能在浏览器竞争舞台中赢得市场。以Java类浏览器为例,UCWEB在近期的强势普及给我们带来一阵惊喜,而Opera以及FireFox等浏览器登录Java平台或是移动操作系统平台后的潜力也不容小觑。
无线安全防护软件:期待填补空白
第一个攻击手机操作系统的蠕虫病毒Cabir已经在最近出现,正当人们纷纷为即将到来的手机病毒烦恼而恐慌时,开发商们应当看到这一市场契机。其实不仅仅是手机病毒,未来智能手机在无线上网时还会遇到数据加密的难题,这对于一些商务用户十分重要。此外,无线应用最终的局面甚至可能是在线平台,此时各种网络攻击也可能司空见惯,而面向无线平台的防火墙也是一个新的课题。然而目前无线应用软件在这方面的进展还十分缓慢,或许现有的普及率还难以引起开发商的兴趣,但是未来的发展潜力绝对不容忽视。
总共6页,点击进入 1 2 3 4 5 6 页
|